近日,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时代红医服务团赴井冈山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秉持“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生誓言,深入红色教育基地,探寻红医源头、传承革命精神。在这场以行践学的红色之旅中,服务团成员接受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医学人文教育与精神洗礼。

一、木屋青蒿熬战地良方,竹刀白布铸红医丰碑
新时代红医服务团首站走进小井红军医院旧址。这座由军民亲手搭建的木质医院,诞生于1928年,是中国工农红军创办的第一所正规战地医院。32间病房、竹制手术刀、蒸煮消毒的粗布绷带,以及以青蒿草药代替西药的战地疗法,见证了那段缺医少药却充满医者仁心的岁月。在这里,没有麻醉药,伤员咬牙手术;没有消毒剂,竹灰替代药物;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艰苦奋斗、勇于开创的红医精神,于此生根发芽。对我们医学生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历史回望,更是对“医者初心”的重新叩问:白衣虽新,精神不老;医疗条件不断进步,而责任与信仰早已融入医者的血脉。

二、青松列阵如白衣执甲,纪念碑文写生命礼赞
拾级而上,新时代红医服务团来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瞻仰烈士英魂。纪念墙上密密麻麻的烈士名字,无名碑下埋葬着数不尽的英灵—他们之中,有许多曾与我们一样年少。站在这片英雄山前,我们肃立良久,只为缅怀那群用生命守护信仰的前辈。“我们要替他们看遍中国的大好河山。”这不仅是一句誓言,更是一份代代传承的使命。从他们手中,我们接过了火炬,要以医学之力继续守护这片热土。

三、展柜星火照医路长明,历史刀光淬大爱无疆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一份份手稿、一件件实物,把历史的星火照进现实。桐油灯下抄写的《井冈山土地法》、磨得锃亮的扁担、补了又补的草鞋,无不诉说着那个“用信仰托举生命”的年代。它们如一部活教材,向我们展示:革命初心不灭,医学使命不改。

四、红医薪火传吾辈,井冈星芒照我行
井冈之行的终点,是精神的起点。在小井红军医院的木廊间,在烈士陵园的青松下,我们重走红色足迹,与九十多年前的红军医护跨越时空对话。井冈山的山路崎岖蜿蜒,正如我们学医的道路,也需要咬牙坚持、砥砺前行。革命年代的“草鞋足迹”与如今我们走过的青春印记,交织成一幅薪火相传的图景。山风拂面,红医精神在耳边低语:“救死扶伤,革命到底。”而今的我们,将用专业与仁心,将井冈山精神在新时代继续书写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