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医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赣医要闻

痛惜新泉​——记我校职工、驻会昌县小密乡罗田村精准扶贫工作队员肖新泉

作者:赣医宣、会昌县/文 小密乡政府/图发布时间:2019-10-08阅读次数:

肖新泉,生于1988518日,江西兴国人,中共党员,我校图书馆职工、派驻会昌县小密乡罗田村精准扶贫队员,929日在会昌县小密乡罗田村不慎从楼上跌落,经抢救无效不幸辞世,年仅31岁。

悉这一消息,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立即与会昌县取得联系,迅速成立工作组,第一时间连夜驱车赶往现场,处理善后事宜。

新泉同志在扶贫工作期间,工作勤奋、待人诚恳,全力与当地干部一道,进村入户、访贫问苦,实实在在地为村里群众排忧解难,他的工作得到了群众和组织的充分肯定与认可,今年“七一”表彰时,他被当地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扎根基层,百姓的知心人

起初罗田村村民认为肖新泉可能就是走走过场,哪里能待得住、会真心实意地为他们办事情。

“初到这里的确没有想到,村里的情况要比我想象的复杂很多。村里脱贫攻坚工作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说实话,刚开始面对这里群众对我们工作的不信任、不愿配合而倍感压力。”他曾这样表述到村里的扶贫工作。

经过一年多的相处,他从村民眼中那个陌生的小伙子变成了村里人熟悉的“肖老师”、孩子们眼中的“肖哥哥”。他和工作队的同事们为了罗田村脱贫摘帽、为了这里的乡亲过上好日子,一直勤勤恳恳干实事。

 

 

走村入户,百姓的贴心人

在这一年里,为了更高效地做好扶贫工作,在认真学习掌握政策的同时他常常下队在农户家里,挨家挨户地走访了解群众的需求和存在困难,他说自己都不记得自己挨家串户了多少次农户,帮助他们解决了多少困难。

在结对帮扶贫困户赖冬发之前,村里很多人都反映这是一户难缠难搞的贫困对象,对村里的工作赖冬发牢骚怪话比较多,在多次走访了解到该户家中的情况后,他积极通过为其妻子进行低保衔接和慢性病认定等政策的帮扶来有效缓解其家庭实际困难。同时,通过争取资金为他们援建起属于自己的小厨房,解决了因建不起厨房常年在楼梯过道里做饭的困难。通过多次反复的现场矛盾纠纷处理、思想教育工作、妥善处理好改水、改路等工作,大大方便他们用水和出行。通过扶志感恩教育,让家中唯一的劳动力赖冬发本人也认识到脱贫要靠自己、靠劳动,在做好公益性岗位工作的同时在村里村外打一些零工,增加了家庭收入。

通过帮扶,赖冬发一家生活情况变得越来越好,尽管还没有脱贫,但是夫妻俩的思想在变了,牢骚意见也没有了,脱贫的干劲足了。

“真要感谢肖老师,对我们家帮助很大。以前我家那口子比较懒,我们俩经常为这事吵架。肖老师也经常讲他,现在更好了,变得勤快了,晓得要出去赚钱养家。”谈到肖老师,赖冬发的妻子游江红激动地说。

 

 

排忧解难,百姓的热心人

在肖新泉看来,在做好大扶贫的同时,也要从做好群众身边关心在乎的点滴开始,抓好村里的小扶贫,真真切切为村里人做点实在事,为贫困户做点实在事。

为了帮助贫困户王华秀在外就读的儿子赖小兵寄送证明材料,因道路扩建改修路况条件差,他骑着借来的电动车前往寄送,返回时在牛睡村山下组下坡段为让车摔了一跤。当时他四肢擦伤流血、衣衫裤子破了好几个洞,在附近村民的帮助下简单进行了伤口处理,然后忍痛到附近的医务所进行治疗。后来同事知道后问他为什么不打电话,他说不想麻烦大家,让大家担心。

 

 

勇于担当,百姓的暖心人

他很关心留守在村里的孩子和老人,“村里的孩子们很喜欢他和他工作队的同事们,他们很关心孩子们。他经常会来学校看看孩子们,问问他们学习情况。只要一来,学生都会围着这个“肖哥哥”不让他走。村小学里的欧阳老师说。

除了孩子们,他经常走访慰问村里的老人们,常到他们家里和他们唠唠嗑、拉家常,带去点滴温暖,从他们的交谈中了解他们近期家中的生活情况。患有眼疾、行动不便的王娇仔老人就是其中一位,每次听到敲门说是肖老师来了,老人家都挺高兴,会和他聊好多家里的事,她说他很实在,“肖老师啊,不会嫌弃我们老人家。”

就是这样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伙子,心里始终装着村里的群众、关心着村里大大小小的事,默默践行着一名扶贫干部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痛惜新泉,我们的好同事,一路走好!

 

 

 

版权所有@赣南医科大学2018  备案号:赣ICP备13006999号
赣公网安备36079802000114号

通讯地址:江西省赣州市蓉江新区高校园区 
邮编:341000